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1:44    次浏览
说到事必躬亲“过劳死”的教训,经常被拿出来做例子的有2个人,一个是诸葛亮,一个是蒋经国。是领导而不是员工,却落得“过劳死”的结果,实在是不划算,传出去也让人笑话。难道诸葛亮和蒋经国不知道“放权管理”的道理?就算他们不懂,就没人提醒过? 过劳死(图注)大领导就该抓大放小,早有人做出过榜样,这就是西汉丞相陈平。当年在朝堂之上,汉文帝刘恒问:国家一年的GDP是多少?案子判决了多少?陈平说不上来,却丝毫不脸红,坦然答道:前一个问题,您可以问财政部长,后一个问题,您可以问公安部长。皇帝又问:那你干啥吃的?陈平又答:我负责官吏们各司其职。皇帝点头称善,若有所悟。三国时期,一个叫杨颙的主薄劝说诸葛亮,用的就是陈平的先例,建议他该放权放权,于国于军、于己于人都有利。诸葛亮什么反应呢?史书记载3个字:“亮谢之。”这个“谢”,有感谢的意思,也有拒绝的意思,诸葛亮的“谢”,似乎兼而有之。 陆毅版诸葛亮(图注)到了蒋经国这儿,也有人提醒过他。不过,这个人不是台湾人,而是香港人——金庸。1973年,金庸应邀对台湾进行过10天访问。在见蒋经国时,金庸出于关心爱护领导的好意,提了个建议:“听说台湾的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各方面,事无巨细,都要由蒋先生亲自决定。我以为你应当只掌握政策,一般实际事物交由部属分层负责。在一个民主政体中,应当职权分明,同时你也可以节省些精力。”蒋经国什么反应呢? 风餐露宿的蒋经国(图注)他解释道:“你的意见很对。只不过我求好的心太切,总想一切事情推进得快些。看到工作不如理想,心里就很焦急,我亲自去督促推动,总希望大家都加一把劲。”蒋经国的回答,恐怕也代表了当初诸葛亮的想法。麻烦的是,他们一个失败了,一个成功了,这该怎么判断“事必躬亲”对不对呢?从更多人的例子看,从长远来看,领导 “事必躬亲”恐怕还是不应该提倡。